北京二锅头可以算得上是中国二锅头的鼻祖。“一杯二锅头,呛得眼泪流”,可见二锅头的辛辣是具有一定“杀伤力”的,但二锅头也带给爱酒人士一定的欢乐。
“二锅头”就是原材料在经过第二锅烧制时的“锅头”酒,这酒最为纯正、无异味、浓度虽高却不烈,真的醇厚绵香。如果只取60度的酒,并把它装坛密封于地下,经过长时间醇化,那样的酒就更好喝了,就是有名的“窖酒”了。
烧酒的原料一般可以经过五到六次的发酵和上锅。除了原材料有小麦、高粱、玉米等等,还有辅料,如玉米秸、玉米核、麦麸子和米糠什么的。按一定的比例经过粉碎后加水,蒸熟,再加入酵母,搅拌均匀后入窖发酵,一般要5天后出窖、烧酒,这是第一锅。出酒后,要把蒸锅中的料取出,经过扬场,把这些料冷却、松散开,而后还要加入少量的新原料和酵母,搅拌均匀后再入窖发酵,这才完成一个班次的工作。5天后再取出用来烧酒,为第二锅,这时开始流出的酒才是真正的“二锅头”。
美酒传千秋,北京的二锅头酒自从问世,就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京城饮二锅头成风,能酿造二锅头的烧锅坊也多了起来,但品质不一。而最正宗的二锅头酿造技艺,始终采用师徒口传心授的方式,秘不外宣。这独门秘技被一代又一代的传人继承下来,在“北京二锅头传统酿制技术”的传承中,注重创新和发展,为“北京二锅头”走向国际做出突出贡献。历经八百年,将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保存至今。
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源升号”酒坊的酿酒技师赵存仁等三兄弟为纯净烧酒质量,进行了工艺改革:在蒸酒时,将用作冷却器的天锅内第一次放入凉水冷却而流出的酒称为“酒头”,第三次换入锡锅里的凉水冷却流出的酒称为“酒尾”,提出做其它处理,只取第二次换入锡锅里的凉水冷却流出的酒,口味最为香醇,称为“二锅头”。在老北京也称之为“二雷子”。
可追溯到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金世宗下诏,令大兴少尹招复酒户酿制美酒,当时烧酒作坊烧制的“金澜酒”,口味醇厚、清洌甘爽、十分香美,此酒专为金王朝上层所享用。世人以饮之为荣,金人曾有诗赞曰:“金澜酒皓月委波入牖,冰台避署压琼艘,火坑敌寒挥玉斗。追欢长是秉烛游,日高未放传杯手。”由诗中可见当时王公贵戚通宵达旦欢饮此酒的景象。到了元英宗(公元1322年)时在大都设置糟房百所,酿制“阿刺吉酒”(即白酒)和小米黄酒等酒类。明、清两代为皇家禁苑,瀛海行宫即皇帝行围打猎、论功行赏之地也,当时建有烧酒作坊一个,名叫“裕兴烧锅”,专为皇宫酿造御酒,北京同仁堂药店开业后,规定只用此酒入药,当地老人解放前多赶着毛驴车为同仁堂送酒,到了1949年9月,华北野战军任邱“益泉涌”酒厂随军迁址于此“裕兴烧锅”归为国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