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酒客网美酒资讯正文

消化道溃疡 七种因素致溃疡一定小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8-04-06 19:54:16  阅读:382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汤唯

  消化道溃疡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它多是由于生活中不良的饮食习惯所造成的。那么它的病因到底有哪些呢?消化道溃疡的症状有哪些呢?消化道溃疡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吧。

  消化道溃疡的病因

  遗传因素

  在胃溃疡中,尤其是男性的亲属中,其发病率高于一般人,有时可见到一些家族中的几代人都有消化性溃疡,分居两地的双生子同患本病的事例也偶有发现,揭示本病可能与遗传有关。

  环境因素

  本病的发病率具有显著的地理环境差异,如在美、英等国,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比胃溃疡多见,而在日本则相反,胃溃疡的发生率比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发生率高。气候季节的变化也与胃溃疡的发病明显相关,它好发于秋末春初。

  饮食因素

  食物对胃粘膜可产生物理的或化学性的损害。据文献报道,在日本有一种泡菜能引起严重的胃窦炎,可能是胃溃疡的一个致病因素。酒精在本病病因上有无作用至今尚无定论,但多数人认为酒癖者易患本病。此外,营养不良、暴饮、暴食都可诱发胃溃疡病。

  情绪因素

  持续强烈的精神紧张和忧虑、沮丧等情绪,长期过度的脑力劳动,缺乏应有的调节与休息,对胃溃疡的发病和病情加重有一定影响。

  吸烟因素

  吸烟作为胃溃疡形成的一个条件和使已有的溃疡加重,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药物因素

  一些药物如阿斯匹林、消炎痛、保泰松、糖皮质激素已被列为致溃疡的物质。其中阿斯匹林是最主要的致溃疡药物,许多解热镇痛药及治疗感冒的药物中均含有阿斯匹林,长期大量服用,可以引起胃溃疡。

  某些疾病因素

  如胃泌素瘤、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肺气肿、肝硬变、肾功能不全及小肠切除过多的患者易患溃疡病,这些在我国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如肺气肿的病人,可能是由于局部粘膜的抗酸能力降低而引起胃溃疡,胃泌素瘤无疑是由于分泌大量胃泌素刺激壁细胞,引起大量胃酸分泌而损伤胃粘膜,导致胃溃疡形成。

  消化道溃疡症状

  1.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中上腹部疼痛:消化道溃疡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局限于上腹部的腹痛,可归纳为局限性、缓慢性和节律性。胃溃疡的局限性疼痛多位于剑下正中或偏左;起病多缓慢,病程长达数年或数十年,疼痛多在餐后1/2~2小时发作,经1~2小时胃排空后缓解,其规律是进食→疼痛→缓解。当溃疡较深,特别是穿孔性者,疼痛可涉及背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早餐后1~3小时开始出现上腹痛,如不服药或进食则要持续至午餐后才缓解。食后2~4小时又痛,也须进餐来缓解。其规律疼痛→进食→缓解。约半数患者有午夜痛,病人常可痛醒。节律性疼痛大多持续几周,随着缓解数月,可反复发生。本病呈周期性发作,与季节有关,秋末冬初最多,春季次之,夏季少见。与精神情绪、治疗反应等亦有关。疼痛性质常为隐痛、烧灼样痛、钝痛、饥饿痛或剧痛,可为碱性药物所缓解。特殊类型的溃疡如幽门管溃疡、胃底贲门区溃疡、巨大溃疡、多发性溃疡、复合性溃疡或有并发症时,疼痛可不典型。

  消化道溃疡通常是一种发作时让人备受煎熬的肠胃疾病,那么面对消化道溃疡我们该怎么办呢。什么是消化道溃疡?消化道溃疡的预防措施有哪些呢?消化道溃疡吃什么好呢?今天就由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什么是消化道溃疡

  消化道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亦可发生于食管下段、胃空肠吻合口周围及含有异位胃粘膜的美克尔(MECKEL)憩室。这些溃疡的形成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称消化性溃疡。本病的总发病率占人口的5-10%,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较胃溃疡多见,以青壮年多发,男多于女,儿童亦可发病,老年患者所占比例亦逐年有所增加。胃溃疡患者的平均年龄高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约10年。

  近年研究发现溃疡的形成与幽门螺旋杆菌(HP)的存在有关。本病绝大多数(95%以上)位于胃和十二指肠,故又称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深入研究表明,胃溃疡病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在病因和发病机制方面有明显的区别,并非同一种疾病,但因两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药物治疗反应有相似之处,所以习惯上还是把它们归并在一起。

  消化道溃疡的预防

  去除和避免诱发消化性溃疡发病的因素甚为重要,如精神刺激、过度劳累、生活无规律、饮食不调、吸烟与酗酒等。消化性溃疡经药物治疗后达到症状缓解、溃疡愈合,仍需要继续给予维持量的药物治疗1~2年,对预防溃疡复发有积极意义。HP相关性胃十二指肠溃疡,在应用降低胃酸药物的同时,给予有效的抗菌药物,根除HP感染也是预防溃疡复发的重要环节。此外,胃泌素瘤或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Meckel憩室、Barrett食管等疾病常可伴发消化性溃疡,应予及时治疗。

  预后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具有反复发作倾向的慢性病,病程长者可达一、二十年或更长;但经多次发作后不再发作者也不在少数。许多病人尽管一再发作,然后始终无并发症发生;也有不少病人症状较轻而不被注意,或不经药物治疗而愈。由此可见,在多数病人,本病是预后良好的病理过程。但高龄患者一旦并发大量出血,病情常较凶险,不经恰当处理,病死率可高达30%。球后溃疡较多发生大量出血和穿孔。消化性溃疡并发幽门梗阻、大量出血者,以后再发生幽门梗阻和大量出血的机会增加。少数胃溃疡患者可发生癌变,其预后显然变差。

  消化道溃疡的饮食保健

  饮食

  消化道溃疡发生部位和症状有所不同,但饮食治疗原则相同,最终目的是促进溃疡愈合,并防止复发。

  1、少量多餐定时定量

  每天5~7餐,每餐量不宜多。少量多餐可中和胃酸,减少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又可供给营养,有利于溃疡面愈合,对急性消化性溃疡更为适宜。

  2、避免刺激性食物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过强食物应避免

  机械性刺激增加对粘膜损伤,破坏粘膜屏障,如粗粮、芹菜、韭菜、雪莱、竹笋及干果类等。化学性刺激会增加胃酸分泌,对溃疡愈合不利,如咖啡、浓茶、烈酒、浓肉汤等。禁忌易产酸食物,如地瓜、土豆、过甜点心及糖醋食品等;易产气食物,如生葱、生蒜、生萝卜、蒜苗、洋葱等;生冷食物,如大量冷饮、冷拌菜等;坚硬的食物,如腊肉、火腿、香肠、蚌肉等;强烈的调味品,如胡椒粉、咖喱粉、芥末、辣椒油等。

  3、选择细软易消化食物

  选择营养价值百科高,细软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鸡蛋、豆浆、鱼、瘦肉等。经加工烹调使其变得细软易消化、对胃肠无刺激。同时补充足够热能、蛋白质和维生素。营养素比例半流质期为碳水化物55%,蛋白质15%,脂肪 30%;流质期为碳水化物60%,蛋白质20%,脂肪20%。1.蛋白质:蛋白质对胃酸起缓冲作用,可中和胃酸,但蛋白质在胃内消化又可促进胃酸分泌。应供给足够蛋白质以维持机体需要,每天按1g/kg供给,促进溃疡修复;若有贫血,至少应按1.5g/kg。2.脂肪不限量:不需严格限制脂肪,因其可抑制胃酸分泌。适量脂肪对胃肠粘膜没有刺激,但过高可促进胆囊收缩素分泌增加,抑制胃肠蠕动;胃内食物不易进入十二指肠,引起胃胀痛。可供给70~90g/d,应选择易消化吸收乳酪状脂肪,如牛奶、奶油、蛋黄、奶酪等,及适量植物油。

  4、多食碳水化物

  既无刺激胃酸分泌作用,也不抑制胃酸分泌,每天可供给300~350g。选择易消化食物,如厚粥、面条、馄饨等。蔗糖不宜过多,因可使胃酸分泌增加,且易胀气。

  2.除疼痛外,还常兼有其他胃肠道症状,如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等,呕吐和恶心多反映溃疡具有较高的活动程度。

  3. 全身症状:患者可有失眠等神经官能症的表现,疼痛较剧而影响进食者可有消瘦及贫血。

  4.缓解期一般无明显体征。活动期胃溃疡压痛点常在中上腹或偏左;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者常在偏右;后壁穿透性溃疡在背部第11、12胸椎两旁。

  消化道溃疡的治疗

  一般治疗

  1、饮食要定时,进食不宜太快,避免过饱过饥。

  2、戒酒及戒烟亦为治疗的一部分。

  3、应禁用能损伤胃粘膜的非甾体炎药如阿斯匹林、消炎痛,保泰松等。

  4、稳定情绪,解除焦虑。

  药物治疗

  1、抗酸剂。主要为碳酸氢钠,碳酸钙,氢氧化铝,次碳酸铋。常用复方制剂有:胃舒平、铝镁合剂、胃疡宁、乐得胃、复方钙铋镁等。

  2、胃酸分泌抑制剂。常用的有:颠茄,阿托品,山莨菪碱,哌吡氮平,甲氰米胍,法莫替丁,洛赛克。

  3、加强保护因素的药物。常用的有:硫糖铝,三钾二枸橼络合铋,生胃酮。

  4、抗菌治疗由于幽门螺旋杆菌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可能有关。加服抗菌剂如痢特灵等。

  中医治疗

  溃疡病还可用按摩点穴法来治疗,具体方法是:俯卧,医生在其背部脊柱两侧及两胁部推擦,使局部皮肤红热。然后轻柔地点按膀胱经线上的肝俞(第九胸椎棘突下,正中旁开1.5寸)、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正中旁开1.5寸)、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正中旁1.5寸)、三焦俞(第一腰椎棘突下,正中旁1.5寸)等穴,以及胁部肝经的期门(锁骨中线上,第六肋间隙中)、章门(第十一浮肋游离端下)等穴,以达到疏肝理气止痛的作用。再让病人仰卧,以手掌在胃脘部及整个腹部做环摩法及由上而下的推擦法。再轻点中脘(脐上4寸),气海(脐下1.5寸),天枢(肚脐旁开2寸)穴。然后点按肢体上的足三里(髌韧带外侧向下3寸,胫骨旁开1寸),内关(腕横纹中点向上2寸)穴,以活血开郁。而点按手三里(屈肘时,肘横纹头向下2寸),梁丘(髌骨外缘上2寸)穴则有较好的止痛作用。

  耳穴治疗则可以取胃、十二指肠,皮质下,脾,交感,神门等穴,用胶布固定王不留行籽按压,每周一次。

  结语:以上就是三九养生堂小编为大家总结的消化道溃疡的相关知识以及治疗方法,希望小编的介绍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这样才能有效避免疾病的发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